文/罗华昌中医 av 白虎
古中医防未病,保各人大健康。
图片
中医经方,源自经典古籍,历经千年临床实际的考试与传承。《伤寒杂病论》《金匮要略》等经典著述中所载的经方,以其精妙的组方、简直的疗效,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珍惜和应用。然而,经方的独揽并非一成不变,需医者纠合当代临床本体,活泼调整剂量、合理加减药物。以下我将共享 15 首常用经方的用药心得,旨在为中医临床实际提供故意的参考与鉴戒。
一、黄连阿胶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黄连阿胶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用于调整少阴病,心中烦,不得卧。其表面基础在于少阴阴虚,心火亢盛。黄连、黄芩清泻心火,阿胶、鸡子黄润泽肾阴,芍药长入肝脾,使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。古方原剂量为黄连四两,黄芩二两,芍药二两,鸡子黄二枚,阿胶三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在当代临床应用中,研究到古今度量衡的互异以及患者体质等身分,剂量会有所调整。一般来说,黄连 6 - 12g,黄芩 6 - 10g,芍药 10 - 15g,阿胶 10 - 15g(烊化),鸡子黄 1 - 2 枚(冲服)。临床应用时,黄连、黄芩用量可阐发火热进度稳健调整,阴虚重者可加多阿胶、鸡子黄用量。
应精心得:此方能灵验调整阴虚火旺所致的失眠、心烦等症。独揽时需准确判断阴虚与火旺的进度,以调整药物剂量。
药物加减:若兼见潮热冷汗,可加地骨皮、知母以增强清热滋阴之力;若伴有心悸,可加酸枣仁、柏子仁养快慰神。
病案例如:曾治一患者,失眠多梦,心烦易怒,口干口苦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予黄连阿胶汤加味,服药一周后,休眠彰着改善,心烦安定。
二、麻杏石甘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源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外感风邪,邪热壅肺证。麻黄宣肺平喘,石膏清泄肺热,杏仁降利肺气,甘草长入诸药。体现了辛凉宣泄,清肺平喘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麻黄四两,杏仁五十个,甘草二两,石膏半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中,常用剂量为麻黄 6 - 10g,杏仁 9 - 12g,甘草 3 - 6g,石膏 15 - 30g(先煎)。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一般为 1:2 至 1:3,以调整宣肺与清热之力。需阐发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,活泼调整剂量。例如,对于儿童患者或体质较弱者,麻黄用量宜小;而对于肺热较重、病情较急者,可稳健加多石膏用量。
应精心得:常用于调整肺热咳喘,如肺炎、支气管炎等。对于表邪未解,里热已盛者尤为稳健。
药物加减:若痰多黄稠,可加鱼腥草、桑白皮、黄芩清热化痰;若兼恶寒发烧,可加薄荷、连翘疏散风热。
病案例如:一儿童患者,发烧咳嗽,喘气气粗,咯黄痰,舌红苔黄。投以麻杏石甘汤加味,三剂后热退,咳嗽安定,喘气缓解。
三、苓桂术甘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用于调整中阳不及之痰饮病。茯苓利水渗湿,桂枝温阳化气,白术健脾燥湿,甘草长入诸药。体现了温阳化饮,健脾利水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茯苓四两,桂枝三两,白术二两,甘草二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在当代临床实际中,常用剂量为茯苓 15 - 30g,桂枝 9 - 12g,白术 10 - 15g,甘草 6 - 9g。临床可阐发水饮轻重调整茯苓用量,阳虚甚者可加多桂枝用量。若患者水饮较重,出现彰着的水肿、胀满等症状,茯苓可加至 30g 以上;若阳虚症状凸起,如畏寒肢冷彰着,桂枝用量可增至 12g 以上。
应精心得:对于脾胃阳虚,水饮内停所致的晕厥、心悸、咳嗽等症有良效。
药物加减:若兼见恶心吐逆,可加半夏、生姜和胃降逆;若水肿彰着,可加泽泻、猪苓增强利水之力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头昏脑胀,心悸短气,胃脘部有振水音,舌淡苔白腻。予苓桂术甘汤加味,半月后症状彰着改善。
四、小陷胸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源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痰热互结之小结胸病。黄连清热泻火,半夏燥湿化痰,瓜蒌实清热涤痰,宽胸散结。体现了清热化痰,宽胸散结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黄连一两,半夏半升,瓜蒌实大者一枚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黄连 3 - 6g,半夏 9 - 12g,瓜蒌实 15 - 30g。黄连、半夏用量可阐发痰热进度调整,瓜蒌实可阐发病情选择稳健大小。若痰热较重,黄连可加至 6g,半夏可加至 12g;若患者体质较弱或痰热较轻,剂量可稳健减少。瓜蒌实若为较小者,用量可酌情加多。
应精心得:常用于调整痰热互结所致的胸脘痞闷、按之则痛等症,如胸膜炎、胃炎等。
药物加减:若痰热较重,可加黄芩、胆南星增强清热化痰之力;若兼气滞,可加枳实、厚朴行气消痞。
色拍拍欧美视频在线看病案例如:一患者,胸闷脘痞,按之难受,咯痰黄稠,舌红苔黄腻。投以小陷胸汤加味,数剂后症状缓解。
五、乌梅丸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出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蛔厥证及寒热交加之久泻久痢。乌梅酸收涩肠,细辛、干姜、附子、蜀椒、桂枝温脏祛寒,黄连、黄柏清热燥湿,东谈主参、当归益气养血。体现了寒热并用,邪正兼顾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乌梅三百枚,细辛六两,干姜十两,黄连十六两,当归四两,附子六两,蜀椒四两,桂枝六两,东谈主参六两,黄柏六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由于古方中乌梅数目较多,当代临床应用时多进行调整。一般常用剂量为乌梅 15 - 30g,细辛 3 - 6g,干姜 6 - 10g,黄连 6 - 12g,当归 10 - 15g,附子 6 - 10g(先煎),蜀椒 3 - 6g,桂枝 6 - 10g,东谈主参 6 - 10g(或党参 15 - 30g 代替),黄柏 6 - 10g。临床应用时,可阐发寒热虚实进度调整药物用量。例如,对于寒证较重者,可稳健加多细辛、干姜、附子、蜀椒的用量;热证较重者,可加多黄连、黄柏的用量。
应精心得:不仅可用于调整蛔虫病,对于寒热交加,虚实混合的肠谈疾病,如慢性肠炎、肠易激概括征等也有雅致疗效。
药物加减:若腹痛较甚,可加木香、延胡索理气止痛;若泻肚次数多,可加罂粟壳、诃子涩肠止泻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腹痛泻肚,时发时止,伴有恶心吐逆,心烦口渴,舌淡苔白腻。予乌梅丸加味av 白虎,服用一段时辰后,症状彰着安定,病情稳当。
六、当归四逆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源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血虚寒厥证。当归、芍药养血和营,桂枝、细辛温经散寒,通草通利血脉,大枣、甘草益气健脾。体现了温经散寒,养血通脉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当归三两,桂枝三两,芍药三两,细辛三两,通草二两,大枣二十五枚,甘草二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当归 10 - 15g,桂枝 6 - 10g,芍药 10 - 15g,细辛 3 - 6g,通草 3 - 6g,大枣 6 - 10 枚,甘草 3 - 6g。临床可阐发寒凝进度调整桂枝、细辛用量,血虚重者可加多当归、芍药用量。若患者寒凝症状彰着,如肢端冰冷、难受剧烈,桂枝、细辛可稳健加量;若血虚症状凸起,如面色惨白、头晕乏力,当归、芍药用量可增至 15g 以上。
应精心得:常用于调整寒凝血脉所致的肢体难受、麻痹、厥冷等症,如雷诺病、冻疮等。
药物加减:若兼瘀血,可加川芎、红花活血化瘀;若寒邪较重,可加附子、干姜增强散寒之力。
病案例如:一女性患者,昆玉厥冷,遇寒加剧,伴肢体难受,舌淡苔白,脉细欲绝。投以当归四逆汤加味,数周后症状改善,昆玉转温。
七、桃核承气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出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下焦蓄血证。桃仁、大黄破血下瘀,桂枝通阳化气,助桃仁、大黄活血之力,芒硝软坚散结,甘草护胃安中。体现了逐瘀泻热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桃仁五十个,大黄四两,桂枝二两,甘草二两,芒硝二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桃仁 9 - 12g,大黄 6 - 12g,桂枝 6 - 9g,甘草 3 - 6g,芒硝 6 - 9g(冲服)。临床应用时,可阐发瘀血进度调整桃仁、大黄用量,体质较弱者可稳健减少芒硝用量。若瘀血较重,如少腹难受拒按、经色紫暗有块等,桃仁、大黄可加量至 12g;若患者体质较弱或脾胃功能较差,芒硝用量可减至 6g 以下。
应精心得:可用于调整瘀血冗忙下焦所致的少腹急结、小便自为等症,如盆腔炎、附件炎等。
药物加减:若瘀血较重,可加三棱、莪术增强活血化瘀之力;若兼气滞,可加香附、乌药行气止痛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少腹难受拒按,月信不调,经色紫暗有块,舌紫暗有瘀斑。予桃核承气汤加味,服药后腹痛安定,月信慢慢经常。
八、茵陈蒿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源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干冷黄疸。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,栀子清热泻火,大黄泻热逐瘀,通利大便。体现了清热利湿退黄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茵陈蒿六两,栀子十四枚,大黄二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茵陈蒿 15 - 30g,栀子 9 - 12g,大黄 6 - 10g。临床可阐发干冷轻重调整茵陈蒿用量,大便干结者可加多大黄用量。若干冷黄疸较重,茵陈蒿可加至 30g 以上;若患者大便溏薄,大黄用量可稳健减少。
应精心得:常用于调整干冷蕴结所致的黄疸,如急性黄疸型肝炎、胆囊炎等。
药物加减:若热重于湿,可加龙胆草、黄芩增强清热之力;若湿重于热,可加茯苓、泽泻利湿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身目俱黄,黄色显然,发烧口渴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腻。投以茵陈蒿汤加味,数剂后黄疸安定,症状改善。
九、旋覆代赭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出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。旋覆花降气化痰,代赭石重镇降逆,东谈主参、甘草、大枣、生姜、半夏益气和胃,降逆化痰。体现了降逆化痰,益气和胃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旋覆花三两,东谈主参二两,生姜五两,代赭石一两,甘草三两,半夏半升,大枣十二枚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旋覆花 9 - 12g,东谈主参 6 - 10g(或党参 15 - 30g 代替),生姜 6 - 10g,代赭石 10 - 15g(先煎),甘草 3 - 6g,半夏 9 - 12g,大枣 6 - 10 枚。代赭石质重,用量不宜过大,以免伤胃,一般不提高 15g。临床应用时,可阐发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,如胃气年迈彰着者,可稳健加多东谈主参或党参的用量。
应精心得:对于脾胃年迈,痰浊内阻所致的嗳气、吐逆、胃脘痞闷等症有较好疗效。
药物加减:若吐逆较甚,可加丁香、柿蒂增强降逆止呕之力;若兼胃脘难受,可加延胡索、木香理气止痛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嗳气频作,胃脘痞闷,恶心吐逆,食欲颓落,舌淡苔白腻。予旋覆代赭汤加味,服药后症状缓解,食欲加多。
十、炙甘草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源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阴血阳气年迈,心脉失养证。炙甘草、东谈主参、大枣益气健脾,生地黄、阿胶、麦冬、麻仁滋阴养血,桂枝、生姜温通心阳。体现了滋阴养血,益气温阳,复脉定悸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炙甘草四两,生姜三两,东谈主参二两,生地黄一斤,桂枝三两,阿胶二两,麦门冬半升,麻仁半升,大枣三十枚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炙甘草 10 - 15g,生姜 6 - 10g,东谈主参 6 - 10g(或党参 15 - 30g 代替),生地黄 15 - 30g,桂枝 6 - 10g,阿胶 10 - 15g(烊化),麦门冬 10 - 15g,麻仁 10 - 15g,大枣 6 - 10 枚。生地黄用量较大,以滋阴养血,但研究到其滋腻之性,一般不提高 30g。临床应用时,可阐发气血阴阳亏虚的进度调整剂量,如阴虚彰着者,可加多生地黄、麦冬、阿胶的用量;阳虚彰着者,可加多桂枝、生姜的用量。
应精心得:常用于调整心律失常、心肌炎等属气血阴阳亏虚者。
药物加减:若心悸较甚,可加酸枣仁、柏子仁养快慰神;若阳虚彰着,可加附子、肉桂增强温阳之力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心悸气短,头晕乏力,舌淡苔少,脉结代。投以炙甘草汤加味,服用一段时辰后,心悸安定,脉象改善。
十一、抵当汤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出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下焦蓄血,瘀热互结重证。水蛭、虻虫破血逐瘀,桃仁活血化瘀,大黄泻热逐瘀。体现了破血逐瘀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水蛭三十个,虻虫三十个,桃仁二十个,大黄三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水蛭 3 - 6g,虻虫 3 - 6g,桃仁 9 - 12g,大黄 6 - 12g。水蛭、虻虫为峻猛之品,用量宜严慎,体质年迈者慎用。一般水蛭、虻虫用量不提高 6g,且需阐发患者的瘀血进度和体质情况进行调整。若瘀血较重且患者体质尚可,水蛭、虻虫可加至 6g;若体质较弱或有出血倾向,用量应减少。
应精心得:可用于调整瘀血冗忙较重的病症,如脑血管有时后遗症、子宫肌瘤等。
药物加减:若瘀血兼气滞,可加三棱、莪术、香附增强活血化瘀行气之力;若兼血虚,可加当归、川芎养血活血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半身不摄,肢体麻痹,舌紫暗有瘀斑,脉涩。予抵当汤加味,同一康复调整,一段时辰后,肢体功能有所改善。
十二、温经汤
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源自《金匮要略》,主治冲任虚寒,瘀血冗忙证。吴茱萸、桂枝温经散寒,通利血脉;当归、川芎、芍药、牡丹皮活血化瘀,养血调经;阿胶、麦冬、东谈主参、甘草、半夏、生姜益气养血,和胃降逆。体现了温经散寒,养血祛瘀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吴茱萸三两,当归二两,芍药二两,川芎二两,东谈主参二两,桂枝二两,阿胶二两,牡丹皮二两,生姜二两,甘草二两,半夏半升,麦冬一升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吴茱萸 3 - 6g,当归 10 - 15g,芍药 10 - 15g,川芎 6 - 10g,东谈主参 6 - 10g(或党参 15 - 30g 代),桂枝 6 - 10g,阿胶 10 - 15g(烊化),牡丹皮 10 - 15g,生姜 6 - 10g,甘草 3 - 6g,半夏 9 - 12g,麦冬 10 - 15g。临床应用时,可阐发虚寒与瘀血进度调整药物用量。若虚寒彰着,可加多吴茱萸、桂枝、生姜用量;瘀血较重者,可稳健加大当归、川芎、牡丹皮用量。
应精心得:常用于调整月信不调、痛经、闭经等妇科疾病属冲任虚寒,瘀血冗忙者。在独揽时,需仔细辨证,判断患者虚寒与瘀血的主次轻重,以合理调整用药。
药物加减:若月信量少,可加益母草、泽兰活血化瘀通经;若腹痛较甚,可加延胡索、香附理气止痛;若兼宫寒不孕,可加艾叶、巴戟天、仙灵脾温肾暖宫。
病案例如:一女性患者,月信周期交加,经行腹痛,经色紫暗有块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脉千里迟。投以温经汤加味,取悦服用几个疗程后,月信慢慢经常,腹痛安定。
十三、竹叶石膏汤
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出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伤寒、温病、暑病余热未清,气津两伤证。竹叶、石膏清热除烦,东谈主参、麦冬、甘草、粳米益气生津,半夏和胃降逆。体现了清热生津,益气和胃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竹叶二把,石膏一斤,半夏半升,麦门冬一升,东谈主参二两,甘草二两,粳米半升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竹叶 6 - 10g,石膏 15 - 30g(先煎),半夏 9 - 12g,麦冬 10 - 15g,东谈主参 6 - 10g(或党参 15 - 30g 代),甘草 3 - 6g,粳米 10 - 15g。石膏用量较大以清余热,但需阐发热邪轻重调整,一般不提高 30g。气津两伤彰着者,可稳健加多东谈主参、麦冬用量。
应精心得:常用于调整热病后期,余热未清,气津两伤所致的虚羸少气、气逆欲吐等症。临床中对于肺炎、中暑等病后出现联系症状者,使用本方常获良效。
药物加减:若口渴较甚,可加天花粉、石斛增强生津止渴之力;若兼阴虚冷汗,可加地骨皮、五味子滋阴敛汗;若余热较重,可加银柴胡、白薇清虚热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热病后低热不退,口渴多饮,气短乏力,食欲颓落,舌红少苔。予竹叶石膏汤加味,数剂后热退,症状缓解,食欲加多。
十四、猪苓汤
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源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水热互结证。猪苓、茯苓、泽泻利水渗湿,滑石清热通淋,阿胶滋阴润燥。体现了利水渗湿,清热养阴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猪苓一两,茯苓一两,泽泻一两,阿胶一两,滑石一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猪苓 9 - 12g,茯苓 15 - 30g,泽泻 9 - 12g,阿胶 10 - 15g(烊化),滑石 15 - 30g(包煎)。临床应用时,可阐发水湿与热邪轻重调整猪苓、泽泻用量,阴虚重者可加多阿胶用量。若水湿较重,茯苓、猪苓、泽泻可稳健加量;热象彰着者,滑石用量可增至 30g。
应精心得:可用于调整泌尿系统感染、肾炎等属水热互结,兼阴虚者。对于尿频、尿急、尿痛伴见口干咽燥、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的患者,使用猪苓汤较为稳健。
药物加减:若尿频、尿急、尿痛较甚,可加车前子、瞿麦、萹蓄清热利湿通淋;若血尿,可加白茅根、小蓟凉血止血;若兼腰酸腰痛,可加川断、桑寄生益肾强腰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伴腰酸乏力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投以猪苓汤加味,服药后症状安定,复查尿旧例经常。
十五、大黄黄连泻心汤
经典溯源与表面基础:出自《伤寒论》,主治邪热壅滞心下,气机痞塞证。大黄、黄连泻热消痞。体现了泻热消痞之法。古方原剂量为大黄二两,黄连一两。
剂量独揽把抓:当代临床常用剂量为大黄 3 - 6g,黄连 3 - 6g。临床可阐发热邪轻重调整大黄、黄连用量,体质较弱者可稳健减少用量。若热邪较重,出现口臭、牙龈肿痛、便秘等症状彰着者,大黄、黄连可加至 6g;若体质较弱或脾胃功能较差,用量可减至 3g 驾御。
应精心得:常用于调整胃热所致的胃脘痞满、口臭、牙龈肿痛等症。对于胃火上炎引起的口腔溃疡、急性胃炎等疾病,使用本方有较好疗效。
药物加减:若兼见便秘,可加大大黄用量或加芒硝增强泻下之力;若胃火上炎,可加石膏、知母清泻胃火;若胃脘胀满彰着,可加厚朴、枳扩充气消胀。
病案例如:一患者,胃脘痞满,口臭,牙龈肿痛,舌红苔黄。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,数剂后症状缓解,胃脘快意。
以上对于 15 首经方的用药心得,均为本东谈主基于临床实际与表面策动的原创内容,联系常识产权受法律保护。经方虽为经典,但中医用药发达辨证论治,每一位患者的病情、体质均存在互异。即便症状雷同,也不行自行照搬应用。若有体格不适或雷同上述病症的患者,务必寻求专科医师面诊,由医师准确辨证后,制定个体化的调整有打算,以确保用药安全灵验。切不行盲目自行用药,以免延误病情或激发不良响应。
终末,但愿一又友们再存眷《杏仁弦谈》及《华康中医馆》两个公众号,内部的内容通常精彩!
版|权|声|明av 白虎
本站仅提供存储就业,通盘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